新闻资讯
减税降费措施落地不容打折扣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日期:2019-04-04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必将利国利企利民。预算安排是否严格执行、涉费涉税法律是否严格落实,需要各级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有关单位和部门是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纪检部门要睁大眼睛;对涉费涉税相关问题,新闻媒体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审计署近日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指出,部分地区和部门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仍存在违规收费等问题。公告显示,有13个地区的13家单位违规将应由财政资金承担的评估评审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或利用政务平台资源违规收费4449.56万元;有8个地区和部门的43家单位依托行政职权及影响力,通过垄断经营、摊派、评比达标等违规收费5858.44万元。(相关报道见A9版)




  减税降费是近年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不仅很多企业反映减负效果显著,而且还传导至消费端,汽车等部分品牌商品纷纷降价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




  但从此次发布的审计公告看,去年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违规将应由财政资金承担的评估评审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利用政务平台资源违规收费,通过垄断经营、摊派、评比达标等违规收费等。一边是国家给企业想方设法减轻负担,另一边是部分地方和单位给企业“加负”,违规“加负”无疑将抵消部分减税降费的效果,影响企业的“获得感”。尽管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后会进行整改,违规转嫁费用和违规收费应该会退还企业,但这类问题一再出现,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一方面,说明部分地方、部分单位仍然没有理解减税降费决策部署的深意,与宏观政策背道而行。另一方面,既然是违规操作,可见一些地方和单位无视相关政策法规,“收费权”并未受到有效约束。而相关企业或是因为不了解有关政策法规,或是因为不敢说“不”,所以才“被收费”且往往不敢言。




  要避免这类问题再现,不仅要从严从重处理违规收费的单位和部门,而且还应该公开点名通报,以警示教育其他地方的单位和部门。另外,要向企业全面普及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并鼓励企业积极举报各种乱收税费行为。同时,要总结2018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经验,继续加强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




  除了减税降费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外,审计还发现,少数地区就业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重大项目存在建设进展缓慢或长期停工、部分地区简政放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对我国稳就业、稳增长等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各地有关方面从中记取教训。




  今年我国计划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减税降费”。如何不让这一重大减负计划在落地过程中不打折扣,对有关方面是一个严峻考验。这既需要审计部门继续扮好“守门员”角色,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比如,涉费涉税部门要加强自身监管,也要防止第三方乱收费。这方面,税务总局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去年印发专门通知,强调要不折不扣、不拖不延地落实好各项简政减税降负措施,不久前又发通知,严禁第三方借减税降费服务乱收费,要求各地税务部门及第三方严格执行。




  再如,要发挥好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预算安排是否严格执行、涉费涉税法律是否严格落实,需要各级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有关单位和部门是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纪检部门要睁大眼睛;对于涉费涉税相关问题,新闻媒体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不打折扣,必将利国利企利民,反之则害国害企害民。只有全面普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和严厉追责,才能有效遏制有关地方和单位违规“加负”,避免减税降费政策被打折扣。




  (编辑:喃喃)

友情链接: 集科网络 中国经济网 新浪财经 奇辉吊车 凯威 锐信 松兴 利源 鑫源 利源 鑫龙白乳胶 外婆桥 星辉 艾尔斯 三钢 敏仕达 佳得好 固兴五金 榕森 金业 立强盛 日钢美工刀 厨之福 庆兴 荣艺 达威 和洽厨具 美约电吹风 正兴 伟新合页 鑫龙防水 雅菲迪 东信 金彬 好家兴 新侨 鲁大师 铭自达 汇力 顶智易联 永汇雨鞋 鸿鑫瑞达 广东僚溪文化 博瑞可 恒冠 永晟五金 年年好五金